2020年生豬市場必將作為行情最好的一年載入歷史,當前已經進入最后一個季度,如何收官引人關注。在預測第四季度的市場走勢之前,我們先對前三個季度的生豬市場做一簡要回顧。
進入拐點的豬價
2020年前三季度的生豬價格創(chuàng)下了歷史同期最高水平,但在第三季度即將結束的時候,下行趨勢已經基本確定。前9個月全國外三元生豬均價為35元/千克,與去年同期均價相比,大漲106.8%。短短9個月中,生豬價格經歷了兩次大幅度的波動,呈現出上漲迅猛但難以持久、下跌相對平緩但持續(xù)較長的局面。2020年伊始,由于節(jié)日效應迭加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削弱供給,豬價從年初的33. 5元/千克漲至2月中旬的38元/千克;隨著疫情被迅速遏制,豬價應聲回落,至5月下旬跌至27.5元/千克,跌幅高達30%。進入下半年后,豬價重回上行通道,7月中旬再次漲至38元/千克高位,之后再次緩慢回落,至9月底又跌至33元/千克左右,同比漲幅從年初的200%以上收窄到不足20%,不僅將年內的漲幅全部吐出,而且最終確認了本輪豬周期的拐點。
另一方面,仔豬價格的波動程度則相對較小,自年初以來呈現先是穩(wěn)步上漲,后是高位盤整的態(tài)勢。按全國平均水平,20千克仔豬價格從年初的75元/千克上漲至5月中下旬的100元/千克左右,并在此后的4個月內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。15千克仔豬價格走勢類似,從年初的87元/千克上漲至5月中旬的120元/千克以上,至9月底仍維持在120元/千克左右。在各地搶購仔豬和母豬的熱潮中,2000元以上的成交價成為主流,同比漲幅基本維持在100%以上。
價格的劇烈波動引發(fā)了行業(yè)利潤的大震蕩,且由于仔豬和生豬價格走勢的分化,繁育環(huán)節(jié)和養(yǎng)殖環(huán)節(jié)的利潤空間也出現顯著差異。二元母豬的年預期繁育利潤長期保持在20000元/頭以上,三元母豬雖有PSY表現較差、仔豬存活率低、繁育周期短等不利因素,但這一指標通常也不低于12000元/頭,均為歷史超高位。由于上述仔豬價格長期高位運行,而仔豬養(yǎng)殖成本相對變化不大,仔豬繁育利潤區(qū)間高達1000~1500元/頭,即便是三元母豬所產仔豬,其利潤空間也不低于500元/頭。
相比之下,生豬育肥利潤則大起大落,尤其以外購仔豬育肥模式為甚。5月底和9月底,外購育肥利潤先后兩次降至1000元/頭左右,相比年初2000元/頭以上的高水平收窄了至少一半,已經明顯低于去年同期。盡管如此,當前的養(yǎng)殖盈利仍屬于歷史上最豐厚的時期之一,吸引了不同類型的養(yǎng)殖主體繼續(xù)進入和擴產。
持續(xù)恢復的生豬產能和出欄
前三季度豬價自歷史高位震蕩下行的背景,是生豬產能的逐步恢復。根據布瑞克農業(yè)數據庫的估算,截至9月底,全國能繁母豬存欄接近2900萬頭,已經連續(xù)12個月環(huán)比增加,同比增幅超過40%;生豬存欄則接近2.6億頭,連續(xù)9個月環(huán)比增加,同比增幅超過30%。10月10日,在農業(yè)農村部召開的全國生豬生產恢復視頻調度推進會上透露,全國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均恢復到正常年份80%以上的水平;不過這一消息沒有指明所謂正常年份具體指的是哪一個時間節(jié)點。但如果與非瘟疫情暴發(fā)前的2018年9月相比,那么兩年后的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已經分別恢復到87%和78%,這與官方的估算是基本吻合的。
生豬存欄狀況的迅速好轉也可以從飼料生產數據中得到驗證。據飼料工業(yè)協會發(fā)布,9月豬飼料產量861萬噸,環(huán)比增長14.8%,同比增長53.7%。9個月以來,豬飼料月產量除了1月和5月以外都呈環(huán)比增長;且自6月份以來已經連續(xù)4個月同比增長。細分品種方面,母豬料一枝獨秀,1~9月累計產量1138萬噸,同比增長41.3%,而仔豬料和育肥豬料累計產量分別為1855萬噸和2531萬噸,同比增幅分別為-5.5%和-6.4%。
出欄方面,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公布,上半年生豬出欄量約為2.5億頭,同比下降19.9%,相比一季度出欄同比下降25.4%的幅度已有明顯收窄。我們預計三季度生豬出欄的降速繼續(xù)回落,前三季度累計出欄有望超過3.5億頭,同比降幅有望收窄至15%左右。從定點屠宰量數據來看,1~8月累計屠宰9854萬頭,同比下降31%;預計9月份定點屠宰量約1100萬頭,同比降幅收窄至10%左右;1~9月累計屠宰1.09億頭,同比下降29.4%,自年初以來,累計同比降幅也在穩(wěn)步收窄。
連創(chuàng)新高的豬肉進口
盡管有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豬瘟疫情的雙重干擾,但2020年以來肉品進口一直保持強勢增長的趨勢,必將成為歷史上豬肉進口最旺盛的一年。1~9月中國肉類進口總量超過700萬噸,同比增幅超過70%。其中,豬肉及副產品的進口總量約430萬噸,同比增長接近100%;豬肉進口量為328.6萬噸,同比增幅為132.2%,相當于進口了4500萬頭活體豬。這一數據已經遠超2019全年進口量。豬肉進口量與國內產量之比超過12%,為歷史最高,外部市場對國內豬價的影響權重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進入三季度以后,中國方面查獲多批次的進口畜禽水產品中新冠肺炎病毒呈陽性,中國對于“舶來品”的監(jiān)管力度十分嚴格,目前已有多國自主暫停向中國出口畜禽凍品,或中國海關暫停受理部分疫情國家的產品輸華。此外,德國方面的非瘟疫情也影響了其豬肉產品輸華,其市場份額可能將被西班牙、美國等國家所分割。外部供給受限,造成8月份肉類進口特別是豬肉進口下降(8月份豬肉進口量為34.3萬噸,同比增長111.1%,環(huán)比下降18.9%,這也是3月以來豬肉進口量的最低點)。但9月份豬肉進口再次回升,達到38萬噸,說明雙疫情對進口的負面影響可能有限。
分國別看,1~8月的豬肉進口主要來自西班牙、美國、德國、巴西、加拿大,所占比重分別為18.6%、18.5%、13.5%、10.2%和9.1%。五國合計占總進口量的70%,這與上年進口結構基本相同,可見中國豬肉進口多元化的努力還任重道遠。
疲乏難振的消費形勢
一方面是國內產能穩(wěn)步恢復和進口高速增長,另一方面,則是豬肉消費持續(xù)疲軟。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相應的防控措施對各項經濟活動形成重創(chuàng),與豬肉消費直接相關的餐飲業(yè)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行業(yè)之一。1~8月份累計收入2.5萬億元,同比下降26.6%,遠高于社會零售總額的下降速度。雖然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餐飲收入同比降幅在逐月收窄,但8月份仍同比下降7.0%。
從批發(fā)市場的豬肉交易量考察,也可以驗證消費的疲軟狀況。截至9月底,上海批發(fā)市場豬肉成交量為15.3萬噸,同比下降31%。不過進入9月份后,單周交易量從3000噸穩(wěn)步回升到4000噸,同比降幅則迅速收窄到10%~15%左右。這與餐飲收入的變化趨勢基本相符。
第四季度展望: 生豬市場震蕩下行
我們認為第四季度的生豬市場將延續(xù)8月份以來的疲軟走勢,其中外三元豬價將首次出現同比下降,年內低點有望跌至25元/千克。從前三個季度的市場回顧中不難看出,導致豬價拐點確立的基本因素:產能恢復、出欄回升、進口增長等在后期都將延續(xù)甚至得到強化。預計2020年最后三個月里,生豬出欄量有望接近1.2億頭,環(huán)比上季度增加20%以上;豬肉進口量不低于100萬噸,與上季度基本持平或略減。到年底生豬存欄有望超過2.8億頭,能繁母豬存欄有望超過3100萬頭,與正常年份水平更加接近。因此第四季度將成為本輪豬周期下行階段的一部分。就9月末10月初的市場情況來看,隨著生豬交易價格下滑,交易重量上升,被動壓欄現象普遍。特別是集團性養(yǎng)殖場生豬出欄重量仍然高于社會養(yǎng)殖場生豬交易重量,說明前者滯銷情況更為嚴重,后期價格的深度調整不可避免。
在供應增長和價格下行大趨勢都已經確定的前提下,仍有以下變數值得關注,它們將決定后期豬價震蕩的程度。
消費回暖的速度:天氣轉冷迭加元旦、春節(jié)備貨,使得第四季度成為傳統(tǒng)的豬肉消費旺季,正常年份下消費量均比第三季度增加30%左右,這一速度還是要明顯高于出欄增速。如果消費回暖超出預期,將造成階段性供需缺口,短期提振豬價。
養(yǎng)殖成本升高:下半年以來,玉米和豆粕原料價格分別上漲10%和15%,由于國內減產和消費恢復等原因,預計后期飼料原料價格仍有上漲空間,養(yǎng)殖成本將升至新高。當前自繁自養(yǎng)模式下生豬養(yǎng)殖成本線在15~16元/千克左右,外購育肥模式下則已經升至23~25元/千克,預計年底養(yǎng)殖成本還有1~2元/千克的漲幅。如果利潤嚴重縮水甚至出現虧損,外購育肥養(yǎng)殖戶可能出現大面積壓價拋售,加劇市場波動。
儲備凍豬肉投放:截至9月底,本年度中央儲備凍豬肉已經投放34批,累計投放量達60萬噸;同期各地方儲備凍肉的投放量也不低于20萬噸。儲備凍豬肉的持續(xù)投放,成為平抑市場價格重要工具。近期農業(yè)農村部已表示,將加大儲備力度,適時投放,確保元旦春節(jié)期間豬肉不漲價。但參考2019年經驗,為確保兩節(jié)期間有足夠凍肉儲備而加大收儲力度,結果卻造成10月份市場供應暫時偏緊,價格反常上漲。今年有多大可能重蹈覆轍,尚待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