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原料中國生產
跨國企業(yè)在進行全球化經(jīng)濟活動時,實行本土化戰(zhàn)略越來越被置于重要位置,而隨著國內企業(yè)的崛起,及全球化戰(zhàn)略的推進,國內企業(yè)不僅要走出國門,而且還要將國際舞臺上的戰(zhàn)果帶入國內市場,實現(xiàn)國際與本土的互聯(lián)互動。不論是跨國企業(yè)的本土化,還是國內企業(yè)主導下的外國品牌本土化,在中國水土上的適應程度卻不盡相同。而不同的本土化效果,反映的則是不同行業(yè)所獨有的特點和消費特點。這也讓企業(yè)們明白,并不是所有外來的和尚都會念經(jīng),如何把脈消費需求、做好因地制宜是洋品牌們的最大挑戰(zhàn)。
自2013年收購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之一的史密斯菲爾德之后,萬洲國際對于該公司的部署也停留在向中國出口原料上,然而就在2015年末,萬洲國際宣布將投資建廠,在中國生產史密斯菲爾德品牌的豬肉制品。與國內其他肉制品企業(yè)向國內直接進口國外產品的做法不同,萬洲國際此次將生產也轉移到了中國市場,一系列行為被業(yè)內解讀為史密斯菲爾德的“中國計劃”已經(jīng)啟動。然而相較于消費者習慣的進口產品,史密斯菲爾德品牌認知度較低,再加上“中國制造”的標簽,讓史密斯菲爾德產品市場反響有了更多不確定。
中國建廠
2015年的最后一個月,雙匯在鄭州耗資8億元建設的美式工廠正式投產,據(jù)了解,這是雙匯實施國際化戰(zhàn)略以來在國內建設的第一個項目,工廠預計日產美式肉制品100噸,雙匯方面還透露,新工廠的產品原料均來自史密斯菲爾德,并采用美國的工藝、技術進行生產。史密斯菲爾德品牌的美式培根、火腿、香腸三大類新產品正式上市。雙匯發(fā)展總裁游牧稱,史密斯菲爾德品牌的肉制品先在華北、華南等部分市場銷售,隨后將推向全國。
“一般來說,國內肉制品企業(yè)收購國外企業(yè)都是為了獲得肉源,而像雙匯這種將國外肉制品品牌拿到中國進行本土化生產的情況,算得上是國內首例了。”搜豬網(wǎng)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表示。
資料顯示,史密斯菲爾德是全球規(guī)模性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,2013年雙匯母公司萬洲國際以71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收至囊中,有消息人士指出,當時萬洲國際拿下史密斯菲爾德是為了能夠盡快實現(xiàn)港股上市,但萬洲國際董事長萬隆曾表示,目前美國本土的豬肉消費市場相對疲軟,史密斯菲爾德需要尋找新的市場空間。而豬肉消費量占全球最大比例的中國市場,前景廣大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05-2014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從59.2公斤上升到63.8公斤,九年時間增加了4.6公斤,其中,2014年中國肉類消費產量8707萬噸,居世界第一位。
內外雙擴
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商之一,在被萬洲國際收購之前,史密斯菲爾德也曾一直出口中國,但是都以原料供應為主,而此次史密斯菲爾德首次以成品的形式出現(xiàn)在中國市場。在業(yè)內看來萬洲國際是為了幫助史密斯菲爾德獲得更大的市場,讓自己的收購價值進一步增加,同時也是希望史密斯菲爾德能夠幫助雙匯扭轉在中國市場出現(xiàn)的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。
馮永輝表示,受國內飲食習慣的影響,目前國內豬肉市場,熱鮮肉仍然占據(jù)主要的銷售市場,包括高溫、低溫的肉制品市場占有率仍然偏低。“國內的熱鮮肉市場能夠占到70%,很多地方的豬肉市場都只有一個模式,那就是當天屠宰的豬肉當天銷售,這源于國內消費者習慣于購買新鮮的豬肉。而包括火腿、培根在內的肉制品,事實上在整個市場的占有率不足30%。但從利潤來看,熱鮮肉銷售市場的毛利率偏低,而肉制品的毛利率能達到熱鮮肉的數(shù)倍,所以雖然肉質品所占市場份額偏低,但較高的利潤讓國內的肉制品巨頭在這個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,雙匯將史密斯菲爾德引入無疑是為在肉質品市場擴充戰(zhàn)力。”馮永輝如是稱。
目前國內肉制品企業(yè)也紛紛啟動國際化戰(zhàn)略,例如去年得利斯就在澳大利亞購買牛肉生產公司,以豐富產品線,尋求利潤的提升,然而與這些肉制品企業(yè)將并購公司產品直接引入中國市場不同的是,萬洲國際卻選擇中國本土生產史密斯菲爾德。對此,業(yè)內人士表示,這更加有利于史密斯菲爾德品牌肉制品成本的壓縮。市場人士表示,美國目前的生豬價格折合人民幣9.5元/公斤,中國目前為17元/公斤左右。美國豬肉在運到中國市場之后,盡管有運費和關稅的額外成本,豬肉的價格仍低于中國市場的豬肉價格,“國內豬肉成本要高于美國,因此即便從美國進口原材料,中國生產史密斯菲爾德的成本仍低于國內,再加上擁有美國原料和美國品牌,史密斯菲爾德產品在中國面市之時就有了洋品牌的光環(huán)”。有業(yè)內人士坦言。
不過,也有質疑聲表示,在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后,萬洲國際為何不將美國生產的產品直接進口至中國,而是要選擇建廠生產呢?對此,有接近萬洲國際的不具名人士解釋稱,由于美國豬肉市場接近飽和,市場需求疲軟,豬肉價格下跌,史密斯菲爾德的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均在出現(xiàn)同比下滑,在此情況下,將生產基地轉移至還未飽和的中國市場,更是為了給史密斯菲爾德拓寬市場。
擬為中國市場“單設產品體系”遭質疑
對于史密斯菲爾德的肉制品進入中國市場,萬洲國際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此次在鄭州建設的史密斯菲爾德工廠,主要是針對于國內市場,同時,史密斯菲爾德在中國將單獨制定一套產品體系,并且在價格方面與雙匯原有的產品分出層次,不會出現(xiàn)同質的現(xiàn)象,但目前的實際價格并不方便透露,最終定價是否比雙匯品牌產品高,還要看實際的銷售情況。
實際上,不論是對于史密斯菲爾德自身而言還是對于萬洲國際來說,實現(xiàn)史密斯菲爾德的中國落地均有著豐富產品線,以新品刺激消費,提升銷售額和利潤的圖謀。然而外來的和尚就真的會念經(jīng)嗎?對此,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,史密斯菲爾德在國內市場的前景短期來看并不樂觀。
“國內肉制品的需求目前出現(xiàn)了兩極化,一方面是大眾消費,大家平時會購買一些火腿腸等作為零食,價格相對來說不會很高,而且口味基本已經(jīng)固定。另一方面是在高端肉制品領域,消費者選購的品牌基本上已經(jīng)固定了。在這種情況下,雙匯推出史密斯菲爾德的產品會很尷尬,在高端領域,短時間內無法形成品牌形象;在大眾消費領域,雙匯自己的品牌以及金鑼、雨潤等產品競爭過于激烈,史密斯菲爾德的產品面臨壓力過大。”朱丹蓬表示。
馮永輝也認為,史密斯菲爾德在國內市場被消費者認知的速度將非常緩慢。“國內高溫、低溫肉制品的市場并不大,但是產品的種類已經(jīng)相當豐富了,史密斯菲爾德在華的單獨的品牌體系是不為大眾所熟知的。”馮永輝說。對于新產品的預期市場反響,萬洲國際自身也不敢確定。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,新產品是否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,還要看消費者的實際反饋,對于史密斯菲爾德的品牌能否被國內消費者認可,還有待進一步檢驗。
此外,還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朱丹蓬所提到的國內豬肉消費特點之外,就高端肉制品領域,國內消費者更加信賴原產地的直接進口,而對于在國內消費者心中仍處于陌生階段的史密斯菲爾德而言,打原料進口概念卻在國內生產,相較于純進口,其品牌吸引力仍會大打折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