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著曾讓兔子“抱窩”孵小雞的西鄉(xiāng)農(nóng)民余炳安嗎?最近聽說,他又做出了新的嘗試。
“余老漢家里有兩只很漂亮的雞,既像野雞又像家雞。”在西鄉(xiāng)縣城關鎮(zhèn)十里村,不少村民都知道余炳安多年來搞出的稀罕物。他花了9年時間,報廢1萬余枚雜交蛋,繁育出一種被他稱為“野雜雞”的品種。
困擾
野雞家雞無法共處
余炳安今年59歲,只有小學文化。雞和兔子占了他家大半個院子,小兒子還有一個養(yǎng)雞場。11月8日,老余和兒子把兩只野雜雞捉出來,一只黑色,一只黃色。沒有雞冠,它會飛,但不高,比家雞野一些,比野雞要溫順一些;體重比野雞重一點,比家雞輕得多。老余說,目前共成功15只,成年4只。
老余仍記得2003年那場“非典”,全村的雞幾乎全軍覆沒,而他家的雞安然無恙,他將之歸功于兔子孵雞。老余認為,電孵雞的普及,一代代孵化后的小雞,免疫力、抗病性、抗逆性及肉的口感度都在下降。老余從書中得知,野雞生存能力強,一個想法躍然腦中,“將野雞和家雞雜交育種,是不是能提高免疫性、抗病性呢?”
在漢中四處打聽,也沒買到野雞蛋,老余就讓在廣東打工的兒子買回來40枚野雞蛋,他用兔子將野雞蛋孵化出來,成活13只。養(yǎng)大后發(fā)現(xiàn),野雞外形、體重都與家雞相差甚遠,且無法安然相處。老余查資料獲知,野雞和家雞基因有差異,胚胎發(fā)育不同,野雞需要24天,家雞需要21天。
突破
想雜交先馴化它們
在長期觀察中,老余發(fā)現(xiàn)野雞和家雞很難自然交配。這讓老余困擾了很久,一次他看電視上的馬戲團馴獸師,受到啟發(fā),要達到雜交目的,得先馴化母帶雞,用兔子來孵化家雞和野雞,多元雜交。
“想讓它們成為兩口子,首先要培養(yǎng)它們的感情嘛。”老余先將野雞蛋放在兔窩孵化3天后,再加上家雞蛋,使其同期出殼,養(yǎng)在一起。
為使家雞和野雞的外形看起來相配,老余想了一個辦法,就是配型。“那得通過三元雜交,方能成功。”首先選擇本地體型小的麻桿雞與略陽烏雞雜交,選其優(yōu)良品種再與體型接近野雞的長尾雞雜交,再選其優(yōu)良品種與“神秘雞”(老余稱這種雞為殺手锏,不便透露)雜交,再選其優(yōu)良品種與野雞雜交。
經(jīng)歷無數(shù)次失敗后,在2009年7月孵化出一只健康的“野雜雞”,但老余認為,試驗結果還不太穩(wěn)定,改進方法后,去年至今年,成活率高了一些。幾年下來,雜交后生的蛋大概有1萬余枚,絕大部分在孵化中夭折,只成活了15只。但他覺得試驗基本成功。令老余納悶的是,要等到下蛋才能搞清是雌是雄,或是雌雄共體。
專家說法
遺傳基因的穩(wěn)定性還需檢測
老余的新品種沒有得到專家的認可,“我這是土辦法,但我希望能得到科學驗證。”老余說自己文化水平有限,經(jīng)驗和辦法還處于原始階段,價值與風險還未可知,他希望得到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指導。
對此,陜西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白文釗說:“這種雜交方法前半部分屬近緣雜交是合理可行的,但是后半部分屬遠緣雜交,涉及物種之間的生殖隔離問題,很難實現(xiàn)。這種稱之為‘野雜雞’的新品種,其遺傳基因的穩(wěn)定性等一系列問題還要通過技術檢測才能得出結論。”